#百家说史迎新春#
在1966年的某个活动上,周总理瞧着给他端茶倒水的女学生,觉得特别眼熟,心里还琢磨着是不是自己看错人了。
其实周总理并没有搞错,那个女学生的老爸是龙潜,他以前给周总理当过革命时期的秘书。
龙潜这人,革命信念很铁,干活儿也是一把好手,可就是对不起家里人。他年纪越大,对晚辈就越是上心,总是牵肠挂肚的。周总理呢,在忙完工作的事儿后,也没少帮龙潜处理家里的琐事。
【一弃原配】
龙潜1910年在四川云阳出生,他接受了革命思想,一心想要变得更好。可他老爸思想老旧,因此两人之间经常闹别扭。
人们常说,好男儿志在千里,龙潜勤奋读书,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但龙潜的爸爸却不想让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
有些父母真是让人难以理解,有的因为太疼爱孩子,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则是怕孩子走得太远,自己没法照应。反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要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龙潜考上了大学,这在周围好几个村子都是件让人自豪的事儿。龙父当然不敢做出有违常理的事,不让儿子去上大学,但他有别的主意,那就是让儿子先结婚。
直到现在,不少人还是觉得,男人一旦结了婚,心就收住了,性格也会变得沉稳、老练,甚至有的涉外工作还特别倾向于安排已婚人士。
龙父也有着同样的想法,于是给龙潜安排了一门亲事,等龙潜的妻子怀孕后,才让龙潜离家出门。
龙父这个人思想老旧,他从没想过,小孩子都得听父母的,但等他们长大有能力了,肯定会不服管;小时候管得越厉害,以后他们反抗起来就越凶。
龙父压根儿就没琢磨过,男人对责任的态度,会决定责任对他们的约束力有多强。
20世纪初的那些有志青年,他们心里想的是啥呢?就是要革命,把封建的那些条条框框全给打破掉。
不管老规矩怎么样,只要被看作是封建的老一套,年轻人马上就会把它扔掉,就像扔掉破鞋子一样——连汉字都差点被废除,更不要说婚姻习俗了。
龙潜对这场由家长安排的婚姻感到非常反感,觉得这是封建规矩对自己和老婆的双重折磨,所以他想要逃离家乡,跑到革命的中心地带,去寻找真正懂自己的人。于是,婚后没多久,他就一个人去了上海。
龙潜对他老婆就一点不觉得愧疚吗?看起来还真没有,他打心底里厌烦她,从来都不认可这门亲事。
但这龙爸爸可不在乎那么多,他心里就想着要给自己挑个称心如意的儿媳妇。
就是说,以前结婚得听爸妈的安排,还有媒人来说合,孩子们自己的想法根本不重要。
龙爸爸给儿子找的儿媳妇,对公公婆婆特别尊敬,对老公也很听话,这让龙爸爸感到非常欣慰。
这个新媳妇儿是那种没有自己主见的传统女性,这让龙潜很是不高兴:平日里说话聊不到一块儿去,凡事都以老公为主,老公说啥她都只是听着,从不反驳。
特别是那双小脚,简直就是封建规矩束缚下的典型代表!
龙潜实在受不了家里憋闷的生活,就跑到上海去追梦了。他把妻子留在了家里,不怎么关心她,可妻子还是守着三从四德的老规矩,尽心尽力地照顾着公婆。
龙潜在上海的日子挺不容易,但精神上很富足,他于1930年加入了革命的大家庭。
因为他充满激情但缺少经验,老是爱冒险,结果在1932年就被抓进监狱了。
不得不说,龙潜真是个硬骨头,就算遭受严刑拷打也绝不低头,甚至还在牢房里加入了党组织。只是,他被抓这件事,对家里人来说可就不太妙了。
在乡下,家里的男人就是赚钱的主力。龙潜出去打工,好几年都不回家,而他们家又不是什么有钱人家,所以龙潜的老婆在老家过得挺艰难的。
小脚的女人没法干农活,主要是靠给人缝补衣物来赚点家里的开销。
龙潜的老婆怕他在监狱里过得辛苦,就给他寄了点钱。虽说钱不多,但这份心意真的很珍贵。
龙潜的心始终没被妻子的真心给暖热,他还是一直嫌弃她。龙潜特别盼着妻子能找个新人家。
龙潜虽然在上海,但家里的事他管不上,而且他老婆在家乡思想很传统,压根儿没想过离婚再找人。
【再当渣男】
1937年的时候,“西安事变”发生了,蒋介石被逼得没办法,只好开始抗日,同时也得跟共产党缓和关系,所以龙潜就被放了出来。
龙潜被组织派去延安进修,等全民族开始抗战后,他又被调到了重庆。之后他又在桂林、武汉等多个地方工作,到了1939年,他成为了周恩来的贴身秘书。
但是龙潜一直没有回去看看自己的原配老婆。他压根不知道,这些年老婆孩子受了多少罪。
龙父过世后,龙潜下落不明,龙家就这样没了依靠,家产被大伯强行占了去,龙潜的老婆孩子也被狠心赶出了家门。
当妻儿在经历磨难时,龙潜却迎来了自己的好日子。在武汉工作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任妻子贝海燕。
贝海燕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爹娘,跟着外婆来到了上海的工厂生活,早早就尝到了资本主义的狠毒滋味。
那时候的上海,拥有中国数量最多的工人队伍,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先进的工人团体。
贝海燕从小就受到熏陶,很早就特别向往革命,连她的名字都是从高尔基的名书《海燕》里取的。
在武汉上班那会儿,龙潜觉得贝海燕真是个新潮的女性,思想前卫,说话也得体,很快就对她产生了好感。
贝海燕心里觉得龙潜是个了不起的革命英雄,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崇拜,没过多久,就暗暗喜欢上了他。
两个人彼此有好感,而且龙潜年纪也不小了,想要结婚,所以他们俩走到一块儿,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
结了婚之后,贝海燕才发现,龙潜之前其实已经结过婚,还有个儿子呢,自己就这么不明不白地当了“第三者”和后妈!
在纷乱的年代,夫妻分离、家庭破碎以及纳妾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龙潜的行为也就被大多数人所默许或容忍。
不过,周总理对龙潜的做法有些不满,他觉得新青年勇于打破封建规矩,去追求婚姻自主和真爱这没错,但原来的妻子同样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啊。
而且龙在坐牢那会儿,她始终没离开,原配得好好安顿才行。
但是这时候,龙潜也没法子弥补了,由于他大伯的狠心,他早就和原配还有儿子断了联系。
周总理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忙找到了龙潜的妻子和孩子,然后把他们安顿在了延安。
龙潜和贝海燕享受了一段快乐的日子,可遗憾的是,他们的婚姻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现实的冲击。
贝海燕由于有了身孕,组织上便安排她去了延安。可后来,延安遭到蒋介石和日军的双重围困,经济变得十分拮据,于是延安就开始缩减人员,提高效率。
贝海燕因为有了身孕并且要带孩子,没办法继续工作,所以就从领导的位置上下来了。
贝海燕被安排住在招待所,但她不想闲着光吃白饭。
那时候,周总理的伴侣邓颖超呼吁有文化的妈妈们去福利院关心小朋友们,贝海燕听到后,就主动去报了名,想当个保育员。可这事儿,却让她和老公之间闹起了大别扭。
龙潜说你如今是个领导,要是去了福利院就得当普通员工了,整个招待所里就你一个愿意响应这号召的,这又是何苦呢?
但贝海燕非常大度,她说自己就像革命的一块砖,哪里缺人就去哪里顶上。
为了革命事业,龙潜不怕吃任何苦头,但他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相反,贝海燕非常理想化。这样的不同,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了潜在的问题。
当龙在湖南的某所大学担任教务长时,贝海燕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太适合在大学里干活,就主动要求去了一家纺织厂工作。
大家都说美女喜欢英雄,龙潜不管走到哪里都吸引着女人的目光。贝海燕刚去纺织厂没多久,就发现家里出了状况,原来龙潜和一个女学生走得特别近。
【再被斥责】
那时候,有个比龙潜年轻二十多岁的女学生,特别喜欢这位老革命龙潜,什么都不管不顾,就直接向他表达了心意。
龙潜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孩子也都长大了,可话说回来,面对小姑娘的热情,能有几个男人不动心呢?没多久,龙潜就迎来了他的第二段春天,和贝海燕分了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时刻提防着有些干部沉迷于享乐,重蹈李自成的覆辙,所以对于那些违法的,严厉打击;违纪的,从重处罚;缺德的,严格管教。
说起那些老革命离婚后娶年轻姑娘的事儿,虽然情况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原因。
不过,党中央觉得这种风气得赶紧止住,那时候,刘少奇还特别找了一个好榜样和一个坏例子来进行宣传。
龙潜因为离婚还找女学生的事情,迅速在湖南省委那里成了反面教材。省委特意开了会批评龙潜,龙潜觉得自己在湖南没法再待下去了,就申请调职,最后去了广东工作。
相比于省委的批评,龙潜更难以承受的是老上级周总理的责备。
他的又一次婚姻变故被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对私人品德要求很严格,看到以前的手下这样不加约束,狠狠地批评了龙潜一顿。
但龙潜认为自己是在追求自由恋爱,并非是去城里找二房,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前妻和孩子置之不理。
贝海燕也是个参加过革命工作的干部,他们俩离婚这事儿,既没犯法也没违规,虽说在道德上有点说不过去,但也不至于闹得这么大动静,怎么就惊动了总理亲自来关注呢?
琢磨半天,龙潜心想,总理日理万机,哪有功夫搭理自己这些家务琐事?八成是贝海燕找邓颖超说了自己的坏话。
在延安时期,贝海燕是唯一一个听从号召,不当干部而去福利院照顾孩子的妈妈,这让邓颖超对她记忆深刻,两人关系十分要好。
龙潜写了一封信,跟贝海燕实话实说,他承认自己在婚姻里犯了错,跟别人有了不正当关系,确实对不起贝海燕的感情和两个孩子。可你也没必要把这事儿告诉总理和邓颖超大姐吧?这让我以后怎么面对总理呢?
贝海燕读了这封火冒三丈的信后,心里直犯嘀咕,心想:我啥时候跑去跟总理和邓大姐告谁的状啦?
在那个特别的时期,婚姻上的事情要是闹得太沸沸扬扬,很可能会耽误一个人的政治道路。贝海燕虽然恨龙潜,但她还没到想要毁掉他前程的地步。
再说了,他们俩当时是商量好离婚的,所有事情都商量妥当了,贝海燕也就没必要再去抱怨什么了。
贝海燕拿起笔想写信解释,但最终还是放下了。她在婚姻里伤得太深,离婚手续都办完了,不想再和龙潜有任何牵扯,于是决定不再解释什么。
确实有人去向周总理反映情况,但龙潜没察觉到,他这辈子对老婆孩子亏欠得太多,不只贝海燕一个人怨恨他。
龙潜和他的第一任老婆生的儿子,打小就跟着妈妈过着漂泊不定的日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从来没得到过龙潜的疼爱。因此,他不仅怨恨自己的爸爸,更觉得妈妈遭遇的不公让人难以接受。
当龙潜的婚变传闻再次传来时,他的大儿子感到极为愤慨,仿佛怒火中烧,难以自抑。因此,他提笔给心中的恩人——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意在倾诉自己的苦衷并寻求帮助或公正的处理。
后来龙潜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心里更加觉得对不起贝海燕。因为贝海燕一直很想得到女儿贝璐瑛的抚养权,所以龙潜就把女儿交给了她。
【又挨批评】
老一辈之间的纠葛,并没妨碍贝璐瑛和爸爸之间的亲情,贝海燕也没有不让女儿去见爸爸。
贝璐瑛受到爸妈的影响,特别想见见那位对他们婚姻有很大作用的周总理,而且很快她就得到了两次这样的机会。
1963年的时候,贝璐瑛去北京探望了她的老爸。因为好几年没见了,龙潜特别想念女儿,所以下班后就常常带着贝璐瑛出去逛逛。
有天晚上,龙潜带着闺女去看表演,没想到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俩也出现在了现场。
那时候,周总理在演出完毕后和演员还有观众们聊起了天,邓颖超也走进了人群里和大家说话。说来也巧,邓颖超刚好碰见了龙潜和他的女儿。
龙潜好久没和女儿一起生活了,这回他突然带了个女学生出门,那些知道龙潜过去那些不好的事儿但又不认识贝璐瑛的人,肯定会瞎猜一通。
看到邓颖超走过来打招呼,龙潜赶紧介绍道:“这是我闺女。”
虽然没造成什么误解,但平时很亲民的邓颖超突然面色凝重,她对贝璐瑛说,贝海燕是个很棒的干部,特别好,你得多向妈妈学习学习。
龙潜的经验和革命功绩远远超过贝海燕,邓颖超这么说,让龙潜觉得脸上无光,心里明白自己离了两次婚的事情,到现在还让邓颖超有些瞧不上。
贝海燕心里明白爸爸的难处,正打算告诉爸爸自己其实是跟妈妈一起过的,但一看爸爸那尴尬的样子,她就把话咽了回去。
龙潜觉得非常不好意思,生怕等会儿又被周总理责备,就赶紧拉着女儿走了,连贝璐瑛都没来得及告诉邓颖超她的名字。
从那以后,龙潜和贝海燕就再也没见过周总理两口子,不过两家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断掉。
1965年,贝璐瑛成功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这所学校可是周总理亲自提议创办的呢。
1966年,周总理去第二外国语大学看看情况,那时候贝璐瑛被选中给总理端茶倒水。
周总理在隐蔽战线工作多年,记忆力特别好,尽管龙潜已经离开他几十年了,但他还是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个机要秘书的样子。
老百姓常说女儿会长得像爸爸,虽然周总理之前没见过贝璐瑛,但一瞧见她的脸,就马上陷入了思考。
周总理感到挺纳闷,便问旁边的人这位女学生叫什么名字,得知她姓“贝”后,就没再继续问下去。
一般来说,孩子都是随爸爸的姓,总理并不知情贝璐瑛是跟着妈妈生活的,所以就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贝璐瑛没有走上前去说明情况,不论是贝海燕还是龙潜,他们平时都告诉孩子,别到处显摆爸妈是谁,得靠自己的本事才行。
因此,好多人不晓得贝璐瑛家和总理之间的关系,而贝璐瑛自己也没有上前去说明情况。
贝璐瑛虽然没开口说话,但心里却不平静,结果手一滑,水就洒到了杯子外面,因此被同学给说了几句。
说来也巧,第二天周总理就得知了这些事。在总理的直接过问下,这场由倒水引起的小闹剧才终于得以平息。
1974年,贝璐瑛最后一次在大家面前见到周总理,从那以后,因为身体不好,周总理就很少在公开场合出现了。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离开了我们,这也意味着龙潜和贝海燕母女与他长达近四十年的深厚情谊画上了句号。
那天,不管是病得很重的龙潜,还是忙着工作的贝海燕和贝璐瑛,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那个人已经离开了,但我们会一直想念着他。
这篇文章是“红色史令”的原创作品,已经进行了全网维权保护,没有他们的允许不能随便转发,如果发现侵权,一定会追究责任。
